黑土地里长出的“金疙瘩” ——品读王长元先生诗歌集《老东北记忆》-凯发娱乐亚洲
诗人
诗歌
诗讯
欢迎
栏目
欢迎
诗歌
每日好诗
名家新作
旧体诗
电子诗集
排行
诗歌周刊
每日精选
汉诗英译
编辑推荐
诗人
名家
驻站
专栏
头条诗人
诗星
脸谱
访谈
诗词之星
诗讯
活动
征文
图片
出版
专题
视频
诗学
观点
诗理论
课堂
批评家
期刊
书画
每日好诗
旧体诗
电子诗集
诗歌周刊
名家新作
编辑推荐
每日精选
诗讯
名家
诗星
驻站
脸谱
专栏
访谈
头条诗人
诗词之星
汉诗英译
诗学
图片
视频
活动
出版
专题
征文
期刊
书画
排行
诗歌
每日好诗
名家新作
旧体诗
电子诗集
排行
诗歌周刊
每日精选
汉诗英译
编辑推荐
诗人
名家
驻站
专栏
头条诗人
诗星
脸谱
访谈
诗词之星
诗讯
活动
征文
图片
出版
专题
视频
诗学
观点
诗理论
课堂
批评家
期刊
书画
凯发娱乐亚洲
/
诗讯
/
个人资讯
/
诗评
凯发娱乐亚洲
/
诗讯
/
个人资讯
/
诗评
黑土地里长出的“金疙瘩” ——品读王长元先生诗歌集《老东北记忆》
作者:王长元 2024年06月26日 15:32
0
【作者简介】
孙枫淞,本名孙峰松,辽西人,现供职于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及新闻作品2000余篇(首),20余部作品获奖。著有《苍台落卷》《跬步逐远》。
【黑土地里长出的“金疙瘩”】
——品读王长元先生诗歌集《老东北记忆》
作者:孙枫淞
甲辰年深春,一个无人搅扰的下午,我独坐书桌前,静静读完王长元先生的诗集《老东北记忆》,合上最后一页,长长舒出胸中的块垒。此时,窗外,绵绵春雨,如丝如缕,如怨如诉,正如心中滋长的诗意,我望向四楼的窗外,与柳梢齐眉的高度,放大了我目之所及的绿意。我知道,此刻的绿,不仅在眼中,亦在心中,更在书中。
三百多页的书算不上厚,但确是一本厚重之作,我说的是她的内容、她的视阈、她的深度、她的价值,以及她的史诗般振聋发聩的音质声效。翻开目录,诗中所及,无一不是东北人曾经所熟知的,却又渐远渐逝的人物、事物与风物,《老石匠》《灯窝儿》《土墙》《编席子》《搓麻绳老人》《嚼甜儿》……伴随现代社会迅疾飞驰,当代的人们被裹挟进高铁列车,来不及思索,只有我们及我们的长辈们所亲历的、所谙熟的、所浸透的“陈年旧事”,留在了高速铁轨之外,串连着人们精神家园里的点滴碎片,链接成滋养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点滴“乡愁”——我说的是《老东北记忆》带给我们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东北,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神奇之地。遍看东南西北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地域环境,有如东北这样如此简约,如此分明,如此粗放,又如此细腻,一撇一捺的山脉环围四周,中间尽是广袤无垠的东北平原,白山黑水,高山密林,广袤大野,黑土地肥沃得滋滋冒油,这是东北的地域之别;漫长的冬天冷峭出奇,大风大雪,滴水成冰,呵气成霜,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于在冰天雪窖的环境中生存与追逐,这是东北的气候之别;随便丢一粒种子,第二年就回报你满地庄稼,种一季粮食足够填饱一年的生活,漫长的冬季又让人们养成猫冬的习惯,这是东北的生产生活之别。与众不同的地域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俗,让东北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显得十分独特。比如在《放山》中,诗人是这样描述“放山文化”的:刚刚/叩拜过山神/脑瓜皮/还残留着一道道血印/挖参人/就此走进了大山/连同生命/都交给了茫茫大森林……,东北虎/悄然凝望/七步蛇/吸溜吸溜吐着毒信/黑瞎子/也给弄惊呆了/老林子/从未见过/这么敢赌命的人;蹚过扎骨头溪水/走向了荒芜莽榛/越过鬼石砬子/扯碎了闪电乌云/目光/在野草中寻找/嗓子眼儿/不敢发出一丝声音/遇到凶险敲大树哟/嗒嗒嗒声响/震撼着大山和人的灵魂;地窨子/装载着“参帮”夜晚/柈子火/闪闪烁烁映照星辰/当挖参人/呼噜声隆隆响起/梦中“棒槌”呀/早已化作人生的黄金。东北人参自古闻名天下,先人们在挖参中形成的“放山文化”,是东北独有的文化现象。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如今的“放山”已进入历史书页。然而,长元先生的笔,重新唤醒这些沉睡的文化标本,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看到东北独特的文化遗存。
在我看来,东北更大的特别之处,在其漫长历史中杂糅的诸多文化元素。这里曾是蛮荒之地、流放之地,当然也是富饶之地、争战之地,这里曾是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农耕文明的汇聚之地,也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生发之地、云集之地。历史上,夫余、肃慎、东胡、靺鞨、女真、高句丽、以及后期蒙满等少数民族等诸多族群在这里交战、交错与交融,特别是百多年来,从关内背井离乡“闯关东”一族的加入,为东北增添了苦难和悲壮的一页。正如诗人在《柳条边》中,描绘了闯关东的艰难:柳条子再硬/也硬不过逃荒人骨头/土坝再坚固/也抵不过难民的双肩/饥饿的牙齿/终于撕开了柳条边墙/流血的脚板/彻底踏碎了这道封禁 难关……柳条边/多像一本陈年旧账/记录了/闯关东的苦难、艰险/还有大风大雪里的辛酸……
在多民族融合、多朝代更迭、多时空交错中,各类文化在东北大地上碰撞、咬合与并兼,形成了东北文化多元集合体,萨满文化、淘金文化、渔猎文化、放山文化等等,这些多元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均在《老东北记忆》中尽情得到展示。《跳神》中你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太平鼓/敲打得夜色沉重/铁腰铃/(哗楞哗楞)/舞动得土屋生风/赤脚/从烧红铁链上跑过/脚底板/发出嘶啦嘶啦响声,一边/连缀了人间烟火/一边/通向了地下神灵/在人与神的交界处/仅靠一条舌头/进行着人、神、鬼的沟通……。
跳大神是东北尽人皆知的文化现象,也是萨满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诗人寥寥几笔,便刻画出跳神者的风情神貌,当然,作为一种麻痹欺骗人民的迷信行为,诗人的态度是抱以批判。在《熬鹰》中,诗人这样写道:一根麻绳/剥夺了万里长空/漫漫长夜/照亮了疲惫眼睛/饥饿/才是生命的陷阱/一指小小的肉片/竟成了屈辱的门铃,夜晚过去了/才失去野性/诱饵不见了/才不再凶猛/当“鹰把式”/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麻绳里/才诞生一个崭新的生命。在东北满族一脉,一直有着训鹰的传统,诗从训鹰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把熬鹰、熬鹰人的技巧和心里活动,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东北最后一代“鹰把式”的摹影,亦是“训鹰文化”的精髓所在。此外,还有《火炕》《关东烟袋》等诗,都展现了东北文化多元特性的风姿风采,这些融进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写照,在中国各个地域文化中也并不多见,《老东北记忆》所记录的,正是这些已经走进或将要走进历史尘埃中的文化背影,尤其值得珍惜和守护。
千百年来,东北人民在这样的自然和历史的境遇中,以独特的智慧模式和生活方式,历经沧海桑田,适应着时代变迁,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狗皮帽子/落满了厚厚尘土/靰鞡脚/冻得硬邦邦发木/跑长途的车把式/到了这里/才算找到了温暖归宿,“蛤蟆头”烟味儿/空中弥漫/馕洞子草灰/把炕墙子烤煳/车把式们/热炕头上聚到一起/土豁豁感情/立马就提升了温度……大碗酒/咔咔咔咔撞一起/吱溜溜一声/喝出了一片喜悦、幸福……话匣子一旦打开了/掏心窝子话/哪还会有半点存储/夜深了/星星眨动着眼睛/南北炕/响起一片呼噜/若问/赶车汉子梦见什么/或许热炕席/又给明天梦幻做了填补,大车店啊/关东山的生活图谱/每一朵炕席花/都是一份鲜活生命的记录(节选《大车店》)。可以说,每一行诗,都如一幅画面,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个东北汉子,赶着长途马车,累了后进入驿站休息,畅快淋漓喝酒,掏心掏肺侃闲的场景。在高纬度的自然环境中,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爽、热情、质朴、率真的性格,也造就了东北汉子们结交重义、狂放不羁、敢爱敢恨的品格,诗中描绘的东北爷们就灵动在眼前,让你在诗性审美中,有一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畅快淋漓之感。《放秋垄》《杀年猪》《铁锅炖》《腌酸菜》《挂蜡》等篇目,也都以不同的笔墨,无不再现了东北人民生产生活的情境和意境,这既是东北人民原汁原味生活的记录,更是东北人文风情的原生态般的展示。
只有在精读深读之后,才会发自内心感叹《东老北记忆》对东北民俗文化记录之广泛、之细腻、之深重,仿佛穿越一部东北民俗文化史一般,书中的几乎每一首,都有一种令人回溯般的联想。诗歌中所描绘或刻画的具象,是上世纪现代工业文明未曾浸染前人们所熟知的生活模样。诗人在《针线笸箩》中写道:鞋楦子/已经老旧/旧顶针/还闪烁光泽/线板子/一道一道缠绕辛酸/碎铺衬/缝补了生活点点残破/……/这一切/都装在针线笸箩里/针头线脑哟/流淌出女人生命的长河。……针线笸箩/柳条子本色/小不点儿空间哟/竟将老东北/大山小水全然囊括。针线笸箩,鞋楦子,线板子,碎铺衬,这些曾是东北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曾是东北女人手中熟练操弄的老物件,如今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甚至遗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以这样的诗行留给人间一点痕迹,勾起我们的回味和共鸣,引发人们的回眸或思索,这不仅给读者以当下的观赏,更让这些诗走进历史档案,成为记录民生民俗民风的载体。在书中,这类历史“存档”价值的诗歌还有不少,《铁匠炉》《点葫芦》《泥火盆》《关东烟袋》等等,就属于类如“文化档案”的作品。长元先生将这些即将失散的历史符号,用诗歌标志为永恒,可以想见,多少年之后,后人从历史档案中抽取出来,抚尘静思或回味,一定会在当世的喧嚣中,有如开辟出的一小片静地,找到一丝丝精神抚慰。
遍览诗集,常常引人感慨的还有对关东人生活的意趣和童趣的采撷,比如《歘嘎啦蛤》一诗中,诗人这样表达:把动物/骨头用来玩耍/不知你/是否感到惊诧/老东北/几百年的岁月呀/哪家土炕上/不欻着嘎拉哈,/坑坑洼洼的骨头/用红色绿色来描画/哗啦啦掷开去/一下子/就把眼前的世界放大/仿佛/能看到草原、河流/还有羊群、骏马,轮儿、背儿/肢儿、坑儿/一块骨头/就是一片草原缩影/一块骨头/就镌刻出一种部落文化,关东山女孩/大风大雪中长大/土炕上的嘎拉哈/那是童年生命的彩霞/坑坑洼洼/藏匿了多少人生梦幻/每一次抛撒/都是一次生命气血的迸发,秫秸炕席/人字纹儿编花/嘎拉哈落在上面/立马就幻化成/关东女儿辽阔的天下。歘嘎拉哈是东北老一辈人都玩过的,是女孩儿们最爱的娱乐方式,诗人把这样一个儿时游戏,写得处处生风,写得千回百折,有如命运交响曲一般有韵律、有起伏、有气势,令人荡气回肠。而更多的作品有如《打滑出溜儿》《泥巴摔炮》《抓蝈蝈》《扇啪叽》《弹溜溜》等,这些散发着意趣和童趣的作品,就是那个连电视收音机都没有的年代里,东北孩童快乐无忧的生活“佐料”,这是以诗歌形式对那个“老”时代的最好留白。
上述拙以类物析之,窃以为,如果只是记录与记载,这决不是诗人本意。在书中,我们穿透诗歌表达的表象,看到的是诗歌精神本质,那就是对这些万物具象的承载者——人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这里有对老东北在困苦年代的垂念和感怀,还有对关东人在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思怀,更有对底层人在艰苦环境中坚韧生存的感慨和颂赞。诗人在《祭湖》中写道:靰鞡脚/跳起查玛舞/手闷子/捧起酒葫芦/身穿“皮筒子”的鱼把头/跪在冰上/用心灵祈求幸福,脑袋磕在冰面上/咕咚咕咚像撞击鼙鼓/袅袅升起的香烟/那是灵魂虔诚的倾诉/苦巴苦业的打鱼人/恨不得/扒出心来祭拜冰湖……粗哑的祭拜声/来自苍茫的远古/经过/鱼把头喉咙的打磨/所有音节/都散发烈火一样热度/每一声呼喊/关东山都会战栗/每一声呼唤/大风大雪将被征服,祭湖/是一次人间祈福/更是一次生命救赎/它引爆的/不是冰镩凿向冰面/而是一场/关东人与命运/不管不顾的角逐。又如《老笨井》:庄稼院儿老笨井/装载着/全屯子的性命/它用/笸箩一样大的水面儿/映照出/庄户人酸甜苦辣心情……老笨井啊/大地深情的眼睛/辘轳把/用嘶哑动听的歌谣/吱扭吱扭咏叹着/关东人厚道坚韧的生命。这样的章节诗句比比皆是,处处流露着诗人对关东人生命活力的赞歌、生存状态的关怀和生活际遇的感念,这正是诗作的灵魂所系,是诗歌中最具神性的光辉。
不仅如此,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对关东人所具有的坚韧品格和悲壮人生作了深刻诠释,如《推碾子》:推着/沉甸甸碾砣在行走/咬紧的牙关/已演变成坚硬的石头/如果/没有筋骨做支撑/庄户人/又怎能成为石头的推手……/高粱碾碎了/酿成了甜丝丝土酒/麦子碾碎了/蒸出了香喷喷馒头/汗珠子碾碎了/汇成了生命热血/鞋底子碾碎了/磨出了钢筋一样的骨头,石碾子/多像命运的魔咒/每一次转动/都带来五谷的问候/关东山/就是一个大碾盘呀/每一粒谷物/都见证了/关东人热血、灵魂的不朽。在《放秋垄》中,诗人这样颂咏:天上/挂着毒花花日头/地上/一丝风儿都没有/莽莽苍苍的青纱帐/关东汉子用锄板/向大地苍天在祈求……一锄头下去/铲除一棵青草/两锄头下去/掀翻垄台石头/三锄头下去/等于向苍天叩拜/四锄头下去/如同把命运抵押给田畴,放秋垄/苦痛的生命劳作/魔鬼般的命运炼厉/庄户人/泼洒下多少血和汗/为的是/生命田垄的一种神圣坚守。这些精彩片断,刻注着东北地域的风土习俗,写尽底层人民俯仰天地之间的坚韧精神,更是诗人对“关东人”命运的慨叹和关怀,无疑让诗歌迸发出美好的人性之辉、精神之光,而诗歌所注入的主人公的精神内核,无疑仍是当代社会中国人的品性所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惧险阻、奋勇前行的精神骨骼。
当然,诗人也对一些“老东北”愚昧落后的一面,给予批判和反思。土炕上/挣扎着悲苦生命/马蹄针/将愚昧和罪恶了人中/当鼓声敲落天边残月/迎来的/却是一个泪水淋湿的黎明,跳神/多像生命中的陷阱/悲苦人/竟把它当成命运井绳/神调里/唱出的哪里是福音啊/那是跳神者/荒诞、悲催、丑陋的哀鸣(《跳神》)。
以诗著史,寄史于诗,方悟知此书堪为“史诗”。不论写物,还是写人;不论宏议,还是微刻;不论粗描,还是淡写,诗人以有如工笔画一般的精心,绘制了一幅幅描绘东北山川、人文特色的“清明上河图”,以水墨之法写意,以点睛之笔定实,精雕细磨,神态各异,浓淡轻浅,相衬而宜。我想,宋人的《清明上河图》,时人未必能感受到她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远,方显其为无价之宝。《老东北记忆》是吃着民俗的饭、喝着民间的水茁壮而成参天大树,她记录着来自原生态的自然之音,承载着发自深土层的醒世之音,描绘着底层众生态的生存状态,诗人心中溢出来的是浓浓的人文情怀,或歌,或咏,或颂,或悯,或悲,或恨,无不饱含着诗人对东北大地的依恋笃爱,无不蕴蓄着对东北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便是诗界的“清明上河图”,其价值必将愈久而远,愈远而珍。
慨叹《老东北记忆》写得好,写得深,写得真,写成了诗史,写成了史诗,由文及人,更叹长元先生的用力、用心、用情,完成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我了解的长元先生,曾长期深耕于小说领域,建树颇深,曾出版多部长篇、中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常从一个个隐入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入手,以精致的笔墨、新奇的细节、立体的叙述,塑造一个个小人物的经典和光芒。《肩膀头一样高》我曾拜读远不止一遍,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精深玄妙,常常令人抚案长息、叹为观止。《老东北记忆》的轰然问世,更可谓出手不俗,非同凡响,无疑是先生的又一扛鼎力作。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这是我坚信的诗歌价值所在。《老东北记忆》为东北历史留住了乡音乡愁,为东北人的过往留下了彩版的合影,这部饱醮着热血和情怀,激荡着心潮和灵魂的作品,融入的便是诗人长元先生的“志”与“怀”。
长元先生以儒雅、谦逊、淡然、平和、坦荡的品格称著于文坛,高山流水,君子之风。《老东北记忆》更让我看到,先生的内心深藏着激荡澎湃、奔涌如潮的热血情怀,先生的骨子透出了千军万马、利剑穿云的文人品格,这是我拜读《老东北记忆》后,对长元先生的重新认识。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卸下职场重负,以《老东北记忆》为碑志,先生的创作之路,正向着星辰大海、浩瀚宇宙的更高更远的境界迈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上一篇
:
张二棍诗歌片论:和“下面的事物”亲密结盟
下一篇
:
孝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余仲廉《椿萱集》有感
{addtime}
网友:{adduser}
{content}
欢迎
评论
|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诗人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诗歌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诗讯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诗人活跃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网站地图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