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2021.11.23
在风景与自我之间
荣光启
《诗歌周刊》第2期的12首作品中,《乌珠穆沁的马》、《吹小号的人》二首和《博格达峰》、《寂静邮局》、《阳关诀》三首,有一个共同的抒情机制:借着对风景的叙述,或是言说抒情主人公对生命的思忖与想象(“从天边风雪里奔来的马,为自由/奔驰而生的精灵,这时仿佛又听到/命运召唤,我看到它默默回首/踏踏而去,消逝在茫茫人间”、“他为何会吹这样的一支曲子,在这里/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谁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或是言说抒情主人公对自我形象的感喟与重构(“我伸出双手本想托住它却慢慢合十,/变成了祈祷,仿佛一个大悲者,/在重塑金身。”“在那糜集而又散开的人群中,/只有你——从不开口的孩子,/才看到微弱的光芒。/但你,一直保持缄默。”“阳关道置身于清冷的九月/甘州瑰丽,古道收割着仿古的乡音/我要虚拟一场大雪/洗涤身体里的每一滴血水”)在这些诗作中,由风景构成的意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构成一种对应关系,似乎前者正是后者的外在景象,前者在隐喻的意义上诠释着后者。在对风景的叙述中,自我寻求着某种理想形象并展开对自身的想象性重构。诗歌的功能大约在正于此:在现实给我们的不自由不完满中,借着景象叙述的隐喻,思忖与召唤那个理想的自我。
《无法还原的事物》一诗也是借类风景之物(“白纸”)吟咏自我,但作者似乎在感叹某种自我状态的难以还原,他似乎是在面对鲁迅在《野草·墓碣文》所言的那种无法本真呈现的生命状态:“……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呼唤》一诗无意借风景隐喻自我,作者力图让那个在他心目中有神圣性的空间,“客观”呈现出来,而这种“客观”呈现似乎带来了更多的意蕴和更深的境界。
《心结》和《立秋》关乎“故乡”,“故乡”是雨水中的明灯,但“故乡”又让人感觉正在远去:“……我想,我真的要回故乡了//而这一片片秋光有如/时间般锋利/仿佛是永恒的分别,和比星辰/还要多的隐痛”,借着“雨水中点灯”和“秋光”、“星辰”这些意境与意象,“故乡”与人的关系之不同样态呈现出来,有人还可以“回到”故乡,而有人则在体会与故乡的“永恒的分别”。
《忆父亲》和《乡野来信》都是怀人之作。前者以一个临终场景感人至深:“父亲临终时,亲人的名字/不止一次张冠李戴/他生前唯一的‘谎言’/曾经像山石一样压在我的心头/而今它是山峰被我怀念”。后者所怀念之人,并不那么具体,但也由此有更多意趣。“野菊花”、“扫帚,编席/编樊笼”和“东山顶上星稠,西山顶上树多/有时咣当一声,夜晚/就在几声鸟鸣中迎来了一天日出”这些情境,很容易让人想起孙犁散文名篇《荷花淀》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乡野”之美与其中人物的惆怅内心,跃然纸上。
《夏畈看一个哑孩子剪纸》一诗,叙述的本是一个沉重的景象,但作者更在其中看到了希望:“在剪纸博物馆,我看到一个专注的孩子/失去了语言,把剪刀当成了笔——//‘剪吧,一切都可以重生/艺术就是丰富和补偿,包括雨露和光芒’……”叙述的推进中作者不断呈现新的景致与希望:“剪吧,孩子,你专注的样子让我相信/幸福是折叠的纸,未来就是未曾试的锋刃”。这个孩子虽然“失去了语言”,但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的确是另一种“丰富与补偿”。孩子的“剪刀”,如同诗人手中的笔,锋刃所到之处,“幸福”与“未来”不断涌现。
应该说,之于言说对象,这些诗作的叙述是相当成功的,借着情境的叙述、境界的展开和意象的撷取,读者能够在想象、经验、记忆和感觉诸层面,获得对言说对象的“具体性”的感知。这些诗作也诠释了“诗”的说话方式。
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诗集《噢恰当》(上海三联书店,2014)。
2009年6-9月,为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该年度访问学者。2010-2011学年,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费曼项目学者。
2007年4月,获“中国十大新锐诗评家”提名。2015年7月,获“安徽诗歌奖·优秀评论家”奖。2015年8月,入选湖北省作协首届湖北文学人才。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孤城
编委:
王夫刚 王家铭 金石开
罗曼 林珊 孤城 符力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