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2021.10.28
诗:发乎情,止乎礼?
蒋浩
礼与诗直接的关联最早应该是《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强调人之修养三步走,先诗后礼,至于诗礼之间是否有某种起承转合般的天意,他在这里没有明说,咱也不好动歪脑子去想象其中的默契。“发乎情,止乎礼”出自《诗经》毛诗大序,但他不是谈诗,是谈事,貌似还是谈那种激情燃烧的男女之事,大概是说情情爱爱都可以,但要在“礼”所允许的范围内,不要随性所欲而逾“礼”。那么,写诗这事儿违“礼”了吗?我是没有看到明文规定。稍有点意外的是,《诗歌周刊》第一期选的12首诗,居然也没有一首诗的内容是可以明确实锤到诗所包含的情感和事件是发乎于“男女关系”的,甚至连那点朦朦胧胧的暧昧味儿都没有。但要真像某人说的,一切诗本质上都是抒情的,这个我倒是很认同。也许是后新冠时期,强调零接触,远社交,重疏离,从以往发乎于各种如胶似漆的近身肉搏般的情感经验中来的诗歌自然就因缺少体验而少写了?当然这是玩笑。是诗歌要求诗人们跳出男女关系的迷障,要不就是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此刻,我是离星空最近的人》),要不就是低下头来听取“防雨篷的铁皮上密集、单调的声响”(《夜雨记》),要不就是关上门楣,被房间里“大大小小的静物包围着”(《静物》),试图要在人与物的“彼此凝视”中回到作为生存个体的本真状态?总体看来,这12首诗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特殊的个人所遇、所见、所闻,甚至所梦(《逃离》)来提炼出的浓烈情感为出发点,并在这种情感的反刍或回旋或趋进或奔流中,依靠捕捉到的感情本身的诸般变化、甚至变异(比如《下辈子还当不当诗人》)来发现和建构一个可以熵减于止的“礼”。她首先是一个关于微感觉、微精神的超越性结构。或许,“礼”在这里被人为地神秘化了。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等同于修辞之理,词与物的精神秩序?诗歌写作是要通过每一首诗的“例外状态”来追寻或逼近最后之诗所揭示的“礼”或“理想状态”。启发我如此思考的是《在我家的条案上》。这首诗风格上的舒缓沉静,修辞上的朴实如话,把可视的日常而符号化的“白粥”、“咸菜”,可感的“胸口的一团温暖”和可触的补丁,要供奉到同样符号化的“条案”上,这是一种向源头致敬的仪式,宗教般情感的巅峰抒发和凝固,既源于个体,更指向民族。但诗人认为还不够,还要把“园子里的两只水蜜桃”供奉到条案上,这才是“天地的芬芳”,源远流长,香泽千秋万物。白粥、咸菜和补丁,终归人造,只有这最后的自然之果才配得上天造地设。由此,诗人最后的供奉无疑是向天地之“礼”的回归。《说文解字》对礼的阐释是“事神致福”。条案成了用于诗祭的词语之祭台。如果说《劈梅》是向死而生的灵魂自救,那么这首诗在这批诗中就是安魂建礼的正统。诗无达诂,但条案、劈梅一起对读更显张力。这样的方法,也可以把《下辈子还当不当诗人》与《一条在石头中游动的鱼》对读。前者认为诗人有“赋予绝望以希望”的使命感和后者追寻个体自由的自得其乐形成的反差与他们各自选择的修辞风格紧密相关,前者的摇滚似的粗粝劲道直白与后者的翩翩泳姿般的慰藉含蕴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秋果路》《小手》和《菜场答疑》也可以放在一起读,因为他们都有个共同的核心关键词:孩子。无论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似的担忧(《在秋果路》),还是把小手作为生命奇迹的延续和人生冷暖的见证(《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是永恒的,像天上的白云小狗,消失了,也“会回来”(《菜场答疑》)。显然,这三首诗借由孩子之“情”而归于生命之 “礼”。对读的有趣,也可以在一首诗的内部展开,比如《呼德淖尔的疣鼻赤麻鸭》中两只幸福的麻鸭和用一只孤独的野狐来自况的诗人。当然,这个孤独的诗人通过自己的诗看到了诗中自己的孤独,而《夜雨记》中那个听雨的诗人听到的却是“雨滴打在一支无人吹奏的口琴上”发出的对雨中来雨中去的远人的怀想之声。《劈梅》中的“折损在折损间修复,伤口为伤口疗伤”的梅和《一条在石头中游动的鱼》中 “惟妙惟肖的舞姿里捕获了关于美的印迹”的鱼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在这辑诗中,尤其要注意《逃离》荒诞的结尾:梦见手铐的人被梦见判决书的人带走了。做梦是为了逃离,但梦里梦外的结果都是:逃无可逃。即使是逃到离星星最近的地方,也要“忍受生活的磨损”(《此刻,我是离星空最近的人》)。这是逼近真相的“礼”。显然,这里的“礼”在今天已不仅仅是针对整体社会结构秩序的讨论了,也悄然地指向了个体精神的困境和完善。这是我读这辑诗收获的一个意外。
蒋浩,1971年3月生于重庆。先后在成都、北京、海南和乌鲁木齐等地做过报刊编辑、记者、图书装帧设计、大学教师等工作。编辑《新诗》丛刊。著有随笔集《恐惧的断片》(2003),诗集《修辞》(2005)《喜剧》(2009)《缘木求鱼》(2010)《唯物》(2013)《夏天》(2015)《游仙诗·自然史》(2016)。诗作被译成英、德、法、西、韩等多种文字。应邀参加过中国文学节(瑞士,2009),第37届英法诗歌节(巴黎,2014)。曾获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2014)。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孤城
编委:
王夫刚 王家铭 金石开
罗曼 林珊 孤城 符力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