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所同:你就是那个真正的诗人-凯发娱乐亚洲

周所同:你就是那个真正的诗人

作者:钟禾   2024年05月30日 13:41  星星诗刊    1567   


周所同,山西原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半生从事编辑工作,曾任诗刊社编辑、编审。出版诗集三部,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读书笔记、诗歌评论及理论文章百万余字,主持或参与编辑诗集、年选以及诗歌选本五十余部。89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曾获全国首届诗歌大奖赛“金杯奖”,赵树理文学奖,诗刊社年度优秀诗歌奖等。



2023·星星年度诗歌奖”于20245月在成都颁出,从事诗歌创作长达半个世纪的资深诗人周所同摘得年度诗人奖。为此,星星诗刊杂志社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在专访中,周所同对于诗歌创作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诗人感悟颇深。现将本次专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星星:诗歌写作如何将生活中的日常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

周所同:这个问题提得好。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我记得最先是西方哲学家贝尔,可以说切中艺术创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指日常生活中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处理或再造,重新生成的只属于少数人所独有的表达模式;其中的区别和秘密就在于,各种审美因素的加入到完成,使得原始情感上升并蜕变为艺术情感;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要全面检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耐力,还会形成艺术创作中不同的梯度;简言之,你的创造力直接决定你可能达到的层级或高度,作品的质地、成色,甚至优劣也在此分野。

概括起来讲,艺术创作虽然没有统一的路径和标准,但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由照相机式写作,到主观感觉的加入,再到智性表达的完成;以此类比,照相机拍下的只能是眼睛看到的,属于表象的喜、怒、哀、乐;而心灵看到的则是透过现象见本质,才多少靠近了事物本来的面目;只有智慧看到的才能抵达哲学层面,才具备更高审美和全方位的认识意义;换言之,一个人的写作过程,恰好对应了这三个阶段,即由盲目写作到自觉写作,再到自由写作;这种由模糊到清晰再到确立坚定的方向,每个阶段有长有短,伴随着成功与失败;追究起来,可能与写作者的禀赋、人格、学养、修为、性情、人性、智慧、经历、经验、信仰、价值观、道德律,以及挣脱语言束缚的能力有关;回到前面的问题,好像我已旁敲侧击地作了回答,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用心用力去摸索去实践,反复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即是最终答案。


星星:如何保持诗歌创作激情,保持文本质量稳定上扬?

周所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我这个老作者来说,显得尤为严峻。我早已过了青春或激情写作的年龄,逆天改命是神仙做的事,我只有顺从自然规律,平静地接受孤独、寂寞、迟顿、衰老和清闲;其实,人生历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优长和短板。比如激情不如年轻人充沛饱满了,写作的冲动和冒险的精神也渐次迟滞和萎顿了,甚至曾有的一点野心也被时间磨损得消逝怠尽了;但是,我对诗歌的热爱有增无减,对接纳我的这个尘世的感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亲人、朋友们的依赖、怜惜和珍视依旧与日俱增。这种热爱就是我活着的理由,唯有热爱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与气象的源头,像万有引力一样,热爱所产生的动力,完全可抵消并抗拒因年龄偏大,所带来的一切消极因素,以及不利影响。尤其在一个人的晚境写作中,取长补短和能量互补的作用尤为重要。

理性思维多于形象思维怎么办?复杂的内容与简单的表达如何谐调统一?语言的意味和意义在达成和谐的基础上,能否上升为智性的境界?在技术层面上,如何挣脱语言的束缚,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如何转换、展开、引伸到生动、鲜活、传神的画面?从具像到抽象,从描写到理趣,从叙事到抒情,从托物到言志,大凡写作中遇到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具体到一首诗来说,后一首一定要与前一首不一样才好,因为,每首诗都有其生成的秘密;所以,一个优秀的诗人,除了不断的学习,补充、提高自己之外,一定要避开大路走小径,要敢于逆向行走,要找到“我有你没有的”东西,还要有打碎已有东西的勇气,只有破坏才是重建的基础,更为要紧的是,要有成长型思维,要知道自己的无知,要看轻自己,所以,我提醒自己每天至少要做五分钟的孩子,以纯净的目光和心灵打量世界,这是我卸下半生重负,打扫心上灰尘的方式,也是我重新唤醒内心的天真、好奇和向往的憧憬,虽然短暂,但只要坚持,总会弥补一个古稀之人,对衷爱的诗歌,对客居的尘世的新鲜感,以及望而不达的遗憾与歉意。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创作经验,并不具备普适意义,只能因人而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知道愈写愈难的人,才多少靠近了一点诗,遇到的困惑,甚至绝望越多,说明你在上升和前进,说到底,诗人不便说谁比谁更好,只能自己比自己更好或更差,偌大的写诗人群中,太看重自己的人,其实,他把自己变得更轻更无了,诚不我欺,诚实、专注、坚持、努力和严格律已,是做任何事情的要义,这也是保持写作不断向前的秘密,虽然概念化了一些,其背后涵盖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像悟道或参悟玄机,有缘的个中人一定会知道,我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星星:您曾倡导过自然写作,但自然写作往往很大程度依赖于关于自然世界的科学信息和事实,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结构,您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持续推进呢?

周所同:关于自然写作,早在上个世纪由美国诗人 加里·斯奈德提出并身体力行践行过。为此,他在日本京都寺庙为僧10年,回国后又隐居山林,过着远避红尘的日子,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大自然诗篇。之所以认同他的创作实践,一是因为中国新诗百多年来,一直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写作模式,很少有人突破这个界限,另辟一片绿地出来;二是我们当前诗歌环境并不如人意,浮躁、喧哗、虚妄的态势日益严重,追名逐利,靠涉黄涉黑等下作手段,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炒作倾向,开始大面积泛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没想;鉴于此,如果我们能向那些探路的前辈学习,放宽视野,打破禁锢,有意识地朝着新的写作领域迈进,何尝不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和飞跃呢?

对于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态写作,如何与当下社会环境和生态结构融合?并且有效地解决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媒介当然离不开自然科学信息,以及现代社会多元的、科学的、文明的管道沟通;其实,这些都是为我所用的辅助手段,真正的重点在于要行动起来,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相遇并向大自然学习,要知道大自然才是万物之母,离我们的心灵最近,是生命生存的源头,是最值得依赖和敬畏的;需要强调的是,有志于生态写作,并不是为了避世,不是让你离群索居,远离人间烟火,而是说明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社会人,你的一半社会属性是由大自然恩赐的,只是我们漠视和忽略它太久了;至于如何持续推进自然环保写作?我没有写作实践,但知道它一定是今后重要的写作方向,我们古典诗词大量的山水诗就是明证;令人欣喜的是,我留意到当代诗人龚学敏已经写出一部以拯救万物生灵为主题的《濒临》诗集;灯灯诗人近几年一直在大自然中行走,也出版了一部与大自然相遇的诗集《清澈》,他们的创作意义重大,写作实践具有启迪效果,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应该说,面对以自然为中心写作,是个新课题,需要更多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诗人参与进来,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便捷的信息手段,站在原地远走高飞,如有条件就直接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的洗涤与教诲,那该是多么美妙的诗意体验啊。



星星:您的诗歌文本总保持了一种对生命矛盾辨证统一的哲学态度和对生活不服输的精神气象,是什么样的经历或者原因形成了你这种人生底色呢?

周所同: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农家子弟通过读书求学,有幸改变了命运。大半生做文字编辑工作,也有过些许坎坷曲折,但无大起大落,属于比普通更普通,比平常更平常的同类人;至于你提到的问题,比如哲学态度和精神气象,更多的是与我喜欢哲学和思考有关。

哲学是诗歌的近邻,思考使人睿智,经历生成经验,这些人所共知的常识,要落实到实处,即便穷尽一生,似乎也难抵达万一;读古希腊三哲,我知道了“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己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读培根,我思考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含义;读笛卡尔,我领悟到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更难;读伏尔泰,才知道人的本能往往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读卢梭,才懂得活着的意义与年龄无关,而于对生活最有感受有关;康德关于自由的论述,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叔本华关于所谓辉煌人生即是欲望的囚徒;以及尼采对生命的精彩观点;对我都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弗洛伊德、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加缪等哲学大师的著述,也涉历过一些;归纳起来,从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三哲,到启蒙时代集大成者康德,再到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大师的著作、论述及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对我多有启迪,且于思考中逐渐形成了我写作的哲学背景;再加上老庄的无为道学和禅宗的玄机理念,以及佛学中的因果关系,这些学说或教义,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无不指向的悖论,最终居于和谐的中心。

人生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宇宙是巨大的,人类是渺小的,岁月是漫长的,活着是短暂的;造物主创世时,或许就是以相对论的观点,来平衡自然与人类的,一个人的写作,只是万物之中最小的黑点,要发光、发热,甚至燃烧,才能证明其存在,而能与时间同在的毕竟是少数,赶紧打住,自知我是大多数,还知道脸红也就够了。


星星:一个合格的诗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周所同:① 才华。诗有别才即是这个意思。具体说,是指对世事万物的敏感力、体察和发现能力,包括梳理、把握、表达能力,以及神游八极的冥想能力。

② 热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的源头,是比所有颜料更明亮更温暖的色彩,没有热爱,任何文字都是冰冷的。

③ 激情。是想象力、联想力的产床,是情感、情怀在诗中的脉络,与热爱一样,其共生共长的活力,促使一滴水推动一条大河。

④ 修养。包括阅读、视野、生活积累、经历、经验、智慧、人格力量等,形成的综合素质,是一个诗人的基础、底蕴、功力和静气的富矿,直接决定着其作品的质地与成色。

⑤ 良知。属于人性和道德体系范畴,时刻检验着写作者的做人标准和面对世界的态度,几乎不容取舍,出发点与归宿一致才好。

⑥ 姿态。直接决定着写作方向和审美趣旨,目光向下会看到草木牛羊和拖泥带水的生活,总是向上看,难免患上目空一切和悬浮、高蹈的危险疾病。两个板凳选哪一个更好?我不说,你选吧。

⑦ 人格力量。人品之清浊决定作品之高下,越到最后,这种力量表现的更为明显;所谓江郎才尽,不是说他的才华被用尽了,而是指他的人格缺陷,随时间推移日渐显露,失去了对作品的支掌所致。

⑧ 哲学背景。是一个诗人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世界和解构世界的综合体系。除了较高哲学修养,还应包括政治立场、价值体系、精神向度、道德标准等构成的智慧高度;那类有重量、有认知意义,又不乏俯看视角和全方位诠释生命生存奥义的作品,大都具有这种背景。

⑨ 个性特点。这是与别人区别开来的力量,是力避雷同化、格式化的内在力量,与地域特色有关,又不完全相似,需要诗人一生寻找、相遇、补充和完善,那些在万千人群中,被一眼认出背影的人,即是如此的不易被混淆和忘记的诗人。


星星:兼具诗人和编辑身份,如何去平衡这种关系? 诗歌写作是诗歌编辑工作的第一要素吗?

周所同:我想倒过来回答,诗歌写作只是诗人的业余爱好,诗歌编辑却是他的本职工作,不可本末倒置;如何兼具、平衡这种关系?首先要强调,二者既有主、次之分,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文字和文学功底一定是好的,他的鉴赏力一定也是高的,尤其在阅读和选择稿件的过程中,他的写作经验、敏锐的感知,细微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发现作品的闪光点,也能充分理解作者创作的甘苦,如果更进一步,为作者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者变动个别字句,就可达到发表水平;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营生,是隐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辛劳者,他们应该受到格外的尊重。

不言而喻,把优秀诗人与优秀编辑集于一身的人,应是一本刊物和广大作者的幸事。


星星:立足当下纷扰的尘世,诗人应该如何面对他的写作?以何种心态去抵御侵扰?

周所同:当下尘世,物质坚硬,银子闪光而某些人心生锈,是不争的事实。对向往理想怀抱希望,总是大于眼前现状的诗人而言,却是严峻的考验。随波逐流的诗人有之,不必责怪他们,料定走着走着就会分开了;只有那些对诗歌本质,有着深刻理解和无限热爱的人,才懂得舍弃也是选择,不要更多只要更少,更能体现一个真正诗人的智慧和远见;任凭外面世界车轮一样旋转,你就在里边做着最慢的事情;以翻书对抗喧哗,以安静拒绝浮躁,以诚实远离虚妄,以寡欲对待名利和虚荣,以减法删除各种诱惑,以坚守初衷蔑视闪光的金银。如果真能如此去做了,那么,谢谢!你就是那个真正的诗人。现在,有名头的诗人不少,能留下作品的诗人又有多少?我问同行也问自己,眼下无法回答,或许是个未知之谜,省力省心的答案,只好由后人回答了。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欢迎 评论

诗人热力榜

诗歌热力榜

诗讯热力榜

诗人活跃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