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裸露的大地与风干的麦子
裙袂碎落的纸窗户,乱坟岗。
离开烟囱上冒出的炊烟呐
仍然要烧一点橙黄色的火
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
乡村。槐树缩减荫蔽
铁门里犬吠。
你听见麦子吸吮大雨的声音了
你写完一首诗,蜘蛛在水上择居
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
死亡不就是一场迷藏吗
捉的人读你的旧信,寻找遗迹
抛弃落花瓣的背面
留下贯穿心口的伤
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
我想活在蒸汽机车的锅炉房里
认十九世纪作为父亲
穿着腐败的麻衣,咀嚼牡蛎
幻想巴别塔的晚钟和大都会的岚霭
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
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画面呈现值得考究。首先,诗中的声音是前景化的,乡村的风声,雨声,花落声,幻想中巴别塔晚钟以声音营造的古典深沉氛围,贯穿全诗,加之每小节最后反复出现的“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强调整首诗舒缓起伏的节奏,仿佛一位年长者置身乡村,随着诗的意象呼吸,咏怀旧日。作者善于以事物的动态变化营造现场感,烟囱里冒着炊烟,火在燃烧,麦子吮吸大雨,花瓣下落、有人咀嚼牡蛎,这些都源自想象,但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接近于真实,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没有直接写现代性,却处处体现对现代性的反思,身处碎片化的感受中,个体的归属该于何处找寻?作者在思考,读者也在思考,谁在言说我们,恐怕还得从祖先、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同时作者也反思了西方工业革命催生的是什么,消逝的又是什么,当一切坚固烟消云散,谁来言说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点评网友:与夜半
经编委会评选,与夜半(来自网页)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
同时感谢阿凡达(来自微信)、雷青山(来自网页)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
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s·库恩认为,科学的进化与变革,由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所形成的互相牵引的张力所决定。某种程度上说,诗歌的魅力也藏于收敛与发散的张力之中,这首诗即是如此。
第一节,裸露的大地、纸窗户、乱坟岗等灰暗破败的意象,透出让人窒息的死寂,唯有炊烟还不忘与橙黄的火苗难舍难分,体现了动静与冷暖色调的对比。第三节陡转到死亡主题,旧信暗示人生历程,表面看似乎只有花瓣正面的美好艳丽,但最终摆脱不了枝头凋零的结局,宛如那贯穿心口致命伤的宿命。最后一节,时光倒流至工业文明肇始的年代,正如麻衣的腐败与牡蛎的鲜美,印证狄更斯所说的“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工业文明不是伊甸园,大都会的想象在岚蔼中也如雾里看花,虚无缥缈。
四个章节意象群跳跃较大,纵横驰骋,充分体现了诗中跃动的发散性思维,但每个章节均收敛于带有反问语气的“谁会在空气里言说:我们”,言说凭空让“我们”失去合法性,人不可避免地遭遇孤独,但诗中的张力也透出寻索知音、拥抱美好的强烈渴望。
点评网友: 阿凡达
诗中的“我们”,作为一个集体概念,体现了哲学中关于共同体或社群的思考。哲学中的共同体不仅是人数的集合,更是共享某种信仰、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群体。这首诗中的“我们”,可能指向所有与作者有相似情感体验和思考的人,他们构成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诗中对于乡村、槐树、铁门、犬吠等元素的使用,展示了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复杂而多维,既包含个体的主观体验,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常常被视为一种无法回避的命运。但这首诗中的死亡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了一种对过去的告别、对变化的接受或者对未知的探索。这种对死亡的解读,体现出哲学中对于生命意义和死亡价值的深入探讨。时间作为不可逆的流逝过程,对于人类的生命体验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这首诗描绘过去,想象未来,表达时间的无奈和过去的怀念,同时记录了时间流逝中的个体思考和诗意呈现。
点评网友:雷青山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安琪 邦吉梅朵 陈爱中 陈东彩 陈巨飞 陈贺达 陈东彩 陈希 陈培浩 陈丙杰 车前子 程继龙 蔡世平 草树 段维 杜鹏 冯雷 冯娜 傅元峰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郭点点 谷禾 胡彭 胡弦 敬文东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康宇辰 蓝野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李霞 刘波 刘爱红 刘君君 罗振亚 罗小凤 罗蕾 郎晓梅 练暑生马骁 苗霞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秦立彦 任毅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孙冬 佘晔 谭五昌 唐翰存 王士强 王海亮 王雷 王彻之 伍明春 吴昕孺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夏吟 星汉 谢超 杨墅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姚泉名 朱必松 张德明 张慧君张光昕 张金英 周瓒 周燕婷 周俊锋 周文博 邹建军 邹惟山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