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北京寒风凛冽,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却因为一位热情的美国诗人到访,而显得格外热烈。近日,美国诗人、翻译家、汉学家梅丹理(denis mair)慕名前来访问中国诗歌网,在全面了解网站之后,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现场注册,成为中国诗歌网第一位美国注册诗人。
倾心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梅丹理1951年出生于美国,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他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和中国诗人聚会喜欢喝白酒,人也特别豪爽。”这是诗人梁平谈到梅丹理时的第一印象。凭借母语优势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他陆续翻译了《造句的可能性》(严力)、《伊沙诗选》、《麦城的诗》、《吉狄马加的诗》等多部诗集,以及铁凝、王蒙、余华、王安忆等中国著名作家的小说作品,同时,他也是《台湾前沿诗选》的合译者和《当代中文诗歌选》的主要译者。
除了用母语翻译中国诗人的作品,梅丹理还用中文写诗,出版有个人中英文对照诗集man cut in wood (《木刻里的人》)。他深谙中国的诗歌传统,对文人雅集和以诗交流等历史都很了解,写诗也受到李白、杜甫等中国诗人的影响。梅丹理最新一首中英文对照的诗作,是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时创作的《访武侯祠有感》:“历代文人的著作中/只要到过成都/都会留下关于武侯祠的诗”,与历代文人一样,他也留下了一首关于武侯祠的诗。
“鱼目”与“珠”之间的诗也有可爱之处
与编辑们谈起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这位从事《易经》翻译研究、当代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诗人、翻译家滔滔不绝。他坦言,自己是因为翻译而接触中国诗歌,之后一直非常关注。新媒体时代网络写作对诗歌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他的兴趣,针对随之而来的诗歌创作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状,梅丹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鱼目混珠的情况固然是有,但是也不必介意。有时候不妨读一读介于“鱼目”和“珠”之间的诗歌作品,它们虽然不太成功,却也有可爱之处。”
在了解了中国诗歌网的详细情况之后,他也介绍了美国诗歌界的一些情况,比如受到诟病的、在大学里开设的“创作硕士”课,比如亲身经历的咖啡厅“开放麦克风”系列活动等等。他还说,自己是诗歌网站poemhunter的注册诗人,在上面发过近百首诗歌,通过朋友圈发现中国诗歌网之后非常兴奋,于是有了今天的造访。“poemhunter有热门诗歌、最新诗作、热门诗人等栏目,主要是英美一些诗人在使用,中国诗歌网的栏目更全,内容非常丰富,也很有深度,我很感兴趣。”
诗人要敢于挑战 提高品质
梅丹理认为,诗歌是人在世俗社会里隐约的精神目标,诗人要有能力把自己的审美体验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诗评家则要通过评论引导读者得到这些审美体验。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等栏目的设置很好,邀请网友和诗评家共同参与点评也很有创意,这些短评非常值得认真阅读。
他还提到这样的现象:纽约街头有很多歌手弹吉他,这些歌手都有一定的水平,因为他们敢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质。在中国,现在有很多不同工作领域的人都在写诗,用诗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中国诗歌网稿源广泛,栏目丰富,提供了很难得的平台,诗人们不断挑战自我,相互勉励,终能一步步提高品质。
附:访武侯祠有感(中英文对照)
访武侯祠有感
历代文人的著作中
只要到过成都
都会留下关于武侯祠的诗
2017年“成都国际诗歌周”
为我们安排了一次雅集
那确实是一个幽静的去处
我因听漂亮导游的讲解
忘了仰望杜甫提到过的参天柏树
导游陈述了诸葛亮的时代
三国鼎立,各路草莽称雄而起
导游带我们瞻仰刘备的像
宽宏大量的君子,发誓重建汉室
有游客故意提问,是皇帝正室的后代吗?
导游则强调武侯的忠诚,这个旷世奇才
被刘备感化,只为忧国忧民的君主出山
有游客说,在乱世中总要抱一个山头
无论如何,看到历史人物受到神般的尊奉
为这次雅集营造了一股肃静的气氛
一个伟人在这里跨越了人与神的界限
但他被神化的过程已属过去,而现在
此地已成为人文活动的场所
从人到神到人,是一个审美化的过程
它特别具有中国文人味道的转换
这次雅集啊,令我感觉回了一次家
after visiting zhuge liang’s shrine
through the ages, in collections of literati works
anyone who made a trip to chengdu
would leave a poem about zhuge liang's shrine.
the 2017 "chengdu international poetry week"
arranged a salon-style gathering for us there;
indeed the feel of the place is quiet and secluded.
i recall from du fu's poem that it had towering cypresses,
but i was listening to the pretty guide and forgot to look.
the tour guide summed up zhuge liang's era:
in a trifecta of kingdoms, many upstart heroes contended.
she worshipfully directed our gaze to liu bei's statue:
lordly and hugely tolerant, bent on restoring the han.
a listener needled her: was he a legitimate successor?
she stressed zhuge's loyalty, a wizard who crowned his age,
moved by liu's selflessness, he left his mountain idyll.
a heckler quipped: in chaotic times people rally around figureheads.
at any rate, seeing a historical figure treated so devoutly
helped to establish a solemn atmosphere for our salon,
because a man straddled the line between human and divine,
but his apotheosis happened in the past, and now this place
has been restored as a venue for humanistic gatherings.
from human to divine to human, it was all an aesthetic process.
this kind of conversion gives a taste of the literati ethos,
which is why joining in this salon felt like coming home.
by denis mair
0
|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凯发娱乐亚洲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北京市 . 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